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昌平区南邵镇今天(6月6日)举办“垃圾分类·你我同行”宣传活动,以互动带动居民参与,逐步改变垃圾投放习惯。


6月6日,昌平区南邵镇举办“垃圾分类·你我同行”宣传活动。南邵镇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模拟扔垃圾”游戏旁围满了孩子和家长,现场设置4个分类垃圾桶,居民模拟扔垃圾,投掷正确即可获得一份家用垃圾袋。南邵镇党委书记林宇、北京市生态环境公益大使聂一菁还现场一同为垃圾分类先锋家庭代表授旗。


活动现场,一位孩子正在参与“模拟扔垃圾”游戏。摄影/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孩子的参与度很高,这也是我们期待看到的。”昌平区南邵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浦介绍,今天共有9个社区组织了近100户家庭参与,就是想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小手牵起大手,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进而带动整个社区。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给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南邵镇供图


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无疑对属地政府和当地居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浦介绍,新版条例实施以来,南邵镇按照市区两级的统一安排着手推进。一方面在全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农村的所有居民中间开展宣传动员。另一方面,南邵镇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科学合理设置垃圾桶,悬挂宣传条幅,开展定时定点投放等。


记者在南邵镇看到,每个社区都设置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4个一组的分类垃圾桶站。张浦介绍,按照500户一个桶站的要求,南邵镇在社区部分一共设置40个集中桶站,分布在13个社区,其中包括9个有居委会的社区和其他回迁社区。


推进过程中,张浦能够感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尽管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很高,但能够参与并比较准确完成分类的人群较少,能长时间坚持的人更少。


张浦介绍,目前南邵镇以“桶”为焦点,在设桶、看桶、运桶几个方面做工作。重点推进“撤桶并站”,将分散的垃圾桶合并为集中桶站,并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桶边指导”,也就是“看桶”;运桶是指在收运环节从严把关,不符合条件的垃圾不予收运,从源头做好分类。


南邵镇位于昌平新城东区,行政区域面积达35.5平方公里,9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垃圾分类呈现出很多不同特点。“同市区相比,郊区垃圾分类不论是从认识理念,还是硬件设施、经费投入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张浦说。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南邵镇在未拆迁的8个村已经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即保洁人员定时定点上门回收。这也为今年强制分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张浦说,5月1日新版条例正式实施后,南邵镇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监管服务以及执法检查等力度更大了。


下一步,南邵镇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四大员”,即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并建立责任包干制度,发挥村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带头作用,明确分片责任区域,确保垃圾分类有效落地。


同时,提升源头分类,开展分批考核,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分类积极性,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精准率。


收运方面,继续加强垃圾收运责任的监管,落实到位,防止收运责任人混收混运;加强对物业监管,抽查处罚物业保洁混收混运现象。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